查看原文
其他

尚和玉先生谈戏:“有些人演一辈子戏,就是偏重技术,缺点艺术”

郑星垣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先师对我还是有点偏爱,练完功后赶上下午总要留我在家吃饭。饭很简单,有时吃烙饼,有时吃面条,他喝一点酒。这时,他常常跟我说一点老前辈演戏的情况、老前辈的专长,还有他本人演戏的体会。虽然是闲聊,可对我这后辈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。

 

不要描红模子


 先师在教戏时常常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,也有各自的缺点。演戏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特长。比如说身材高的人要亮低相,身材矮小的人要亮高相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身材高大,再亮高相,就有点过了。相反,身材矮小的人亮低相,就显得没有了。所以每一个演员要注意自已的身材和体型。


 我身材远矮于先师,先师教我亮相时就让我亮高相,可以显得威武些。我们学某一个老师,就要学他的长处,不能象描红模子似的去描。往往演员有这毛病,学,就死学,描红模子。但是杨小楼先生、尚和玉先生都是宗俞(菊笙)的,就是因为加进去了自己的特点,所以变化成为新的流派。


尚和玉


 梅兰芳先生也是拜陈德霖老夫子为师,可是梅先生发挥了自己的长处,所以成为梅派的创始人。余叔岩先生宗谭,可是余叔岩先生也加进去自己的长处,发挥了自己的特点,形成了老生里的余派。假如前面说的几位前辈在那里描红模子,那末到今天,就没有杨派,也没有尚派,也没有梅派,也没有余派。


 我现在这样说,并不是说学老师可以随意改动老师所教的,问题是要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。先师常说“你学我,死学、学到死、你不如我。可是,你学我,加入了你自己的长处,你就可能青出于蓝,你比我好。”这个话对我说过无数次。后来我发觉这些话全是真理。

 

演员要做到控制台上的气氛,把握观众的情绪


 演员要演好一出戏,不容易,唱念做打,四功都好,当然是难。可是更难的是一个演员怎样做到控制台上的气氛,把握观众的情绪,使观众也投入到戏里来,这是相当难的。


尚和玉率徒朱小义、娄廷玉、丁秉春、张德发合演《拿高登》


 要做到使观众投入到戏里来,演员就要掌握剧中人的情况、背景、时间、地点和环境,演起来才能传神,从而使观众和演员成为一体。我们常说的扮谁象谁。比如说岳飞,谁都没有见过岳飞,怎能知道你演出来的就是岳飞呢!这就要靠你平时的修养,演岳飞,你就要多看一些关于岳飞的书籍,熟悉岳飞的故事,使你扮演的岳飞尽量符合岳飞的形象。


 往往有的演员演岳飞也好,演高宠也好,甚至勾脸演姜维或金钱豹也好,观众一看,就是你。什么时候你一上台,观众就说你来了,而不是说岳飞来了,高宠来了。这样,演员做不到控制台上的气氛,把握观众的情绪,台下就松散得很,观众说话的也有,吃东西、嗑瓜子的也有,这种演出是失败的。演员要做到控制台上的气氛,把握观众的情绪,虽然难,但要做一个好演员,这一点却是必须要做到的。

 

技术与艺术是不同的


 尚先生常对我说,演戏要讲究美。每一个行当,生、旦、净、丑,都有他本行当应有的美。这个美,并不是说扮相的美,而是说身上动作美。生,老生、武生、小生,都有他本行当身上动作应有的美,旦,青衣、花旦、武旦,也都有他本行当身上动作应有的美,甚至于丑,也有他本行当身上动作应有的美,净也是一样。不能理解成为美一定是青衣、花旦才有美。每一个行当都应该有他艺术上的美。因为京剧是综合各方面艺术形成的一门艺术,所以美感是不少的。


尚和玉之《铁笼山》


 艺术与技术是不同的。艺术之中有技术。文的方面,如嗓子运用得好,唱得好,就是艺术。武的,武打是技术,但它经过多少演员琢磨、加工、不断改进,就有了舞台艺术的美。原样搬到舞台上不一定美。艺术和技术的分野就在这里。练技术只要刻苦耐劳,有几年,甚至十年八年,总能有成,可是要达到艺术之美,就大不一样了。艺无止境。有些老前辈,演一辈子的戏,但就是偏重技术,缺点艺术。这当然与许多因素有关。可是既然身为演员,就要不断探讨研究怎样在艺术上精益求精,当一个全才的演员。

 

演自己对路子的戏


 京戏的动作,虽然有些地方大同小异,可是每一出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,演员表演它时不能裹乱着演,每出戏都应保留它的特点,不能胡乱往上加东西。因此,很多名演员形成了他自己风格的戏。比如杨小楼先生有适合他自己路子的戏,其他人演的好戏,他不演。


 还有一位老前辈马德成先生也是这样。他只演对自己合适的戏,不演别人的戏。这样各人都有自己对路子的戏,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。这里忌讳的是你演《战马超》,我也演《战马超》,全是《战马超》,或者是你演《挑滑车》,我也演《挑滑车》,全是《挑滑车》。


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各流派都能演《挑滑车》这出戏,但每一流派的演法是不同的。先师还有一出《窃兵符》,四本,演的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,只有先师会这出戏。至于《铁笼山》一戏,先师演时很少在前边加戏。杨小楼先生演《铁笼山》时,前面贴《九战中原》,有司马带令、姜维探营等内容。老戏每个流派都演,但有区别,各有特长,互不拆台。这种戏德是值得我们后辈效法的。


(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14辑)


- 历史推荐 -


妄揣:皮黄(京剧)是怎么出现的?

《赵氏孤儿》中的“复仇”与“义”

新文学家没有一个人喜欢戏曲吗?

黄裳:谭富英与裘盛戎的评价,“男扮女”的社会问题

齐如山谈应节戏:“能得女子的欢迎的戏,才有力量”

余叔岩语录:“戏有唱做念打,咬字有南北曲之分”

敦彝堂说戏:“四大名旦确有可取之道”

建国后京剧新编历史戏断面谈

京剧里的“戏妻”戏:应保留它的传统表演特点

说演戏:“能在台上不要脸,才是真要脸”

怎样看京剧:四种不同的观众,看京剧应注意的几点

徐复观:台湾的国剧运动,有他特殊的意义

《四郎探母》引出的话题:老一套思维方式已不合时宜

黄裳谈俞振飞:到底什么是“书卷气”?

小说|儿时的大朋友(唱旦角的何家大少爷的故事)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